当前位置 : 行业信息 >> 行业动态
今年财政继续安排补助20亿元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百万人以上
录入时间:2018-06-11 10:30:31 点击:
西瓜熟了,河南省夏邑县北岭镇朱厂村的瓜农又迎来一个丰收年。走进村里,一座座大棚鳞次栉比,远远望去,像一层层翻滚的白色海浪。在大棚里拨开绿油油的西瓜藤,就能看到圆滚滚的西瓜。
夏邑是西瓜之乡,今年全县西瓜种植面积14多万亩。村民武凯承包了30亩地,管理60个西瓜大棚,都是新品种。武凯说,作为种瓜“新把式”,刚开始种的时候,浇几茬水,施多少肥,容易得哪种病虫害,都不太懂,积蓄投进去了,担心赔,心里没有底。
改种新品种并非易事。夏邑县委书记梁万涛说,现在居民对“米袋子”“菜篮子”要求更高了,县里要紧紧跟上市场变化,鼓励农民发展优质农产品。除了大田作物外,夏邑重点发展西瓜、食用菌、反季蔬菜等产业。老传统遇到新产业,不少农民出现“不敢种”“不愿种”的心理。
梁万涛说,农民的顾虑源自缺乏技术和管理知识。县里发挥农广校的作用,组织60多名老师送技术下乡,有针对性地答疑解惑,让农民学中干、干中学。只要有意愿、有产业的农民都可登记报名。截至目前,已开展实用技术培训10万人次以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00人以上,涌现出了不少“种粮大户”“西瓜能手”。
经过培训,武凯的担忧消失了,他的手机会定期收到县农广校的培训短信通知。夏邑县为瓜农量身打造培训课程,农广校老师把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当授课内容,瓜农上课积极性很高。“幸好老师讲过蔓枯病的初期症状,我及时发现,避免了损失。”武凯说,他种的“早佳84—24”西瓜品质好,行情一直不错,一亩地能赚1万多元,实现增产又增收。
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支撑。当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种植结构调整,种植技术更新换代,对农民的要求更高。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桃林介绍,由于城市对乡村的人才虹吸效应,乡村振兴“缺人”现象尚未根本扭转,务农农民整体素质偏低的基本现状还未根本改善,农民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91.8%。农村人才队伍的数量和质量还难以满足乡村振兴的要求。
张桃林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破解乡村人才缺失难题的重要举措。通过学员遴选、资格认定、教育培训和政策扶持,逐渐打造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和会经营的人才队伍。截至目前,全国新型职业农民规模超过1500万人。
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已经涌现在广袤田野中。2018年,中央财政继续安排补助资金20亿元,根据乡村振兴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分层分类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0万人以上。
缺什么教什么,在产业链上培养实用人才
新型职业农民重在培育。作为主阵地,各级农广校针对当前农业农村发展新形势,为他们全方位培训,满足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的问题。
正是大热天,朱厂村的瓜农们准时到村委会二楼的教室里听课,老师讲得神采飞扬,农民听得津津有味。夏邑县农广校老师司冬梅说:“利用下午1点到4点半这段空闲时间,组织瓜农集中培训。”
司冬梅说,农民们都是带着问题来学。批发商对西瓜品质要求很高,传统种植方式难以适应,县农广校开设了质量安全课程,专门教授如何节肥节药,大家热情特别高。
新型职业农民从事的产业不同,需求各异,如何更有针对性地培训?“把课堂和产业紧密结合,农民种什么,老师教什么。县农广校进专业村、开专业班、培养专业农民,精准对接农民需求。”梁万涛说,夏邑县把农民教育培训和农业产业发展、脱贫攻坚相结合,随着农民素质提升,进一步促进县里农业产业壮大。全县3万多人从事食用菌产业,产值达12亿多元,发展反季节蔬菜、西瓜、大白菜等经济作物30多万亩。
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党委书记杭大鹏说,农广校坚持送教下乡,把教学班开在田间地头,在农业产业链上开展人才培育,实现教育培训与农业生产周期同步,实践实训与农业生产环节融合。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离不开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河北省平泉市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当地培育食用菌、设施农业和林果三大特色产业。平泉市农牧局局长秦凤彬说,发展新产业,需要推广新品种,采用新技术,农民会面临不少新问题,培训不应该还是“老一套”,应该与时俱进。
秦凤彬说,提高师资质量,一方面要增强内力,提升农广校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要广借外力,对接科研院校、龙头企业等。平泉市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形成以农广校为主体,以农、林、菌技术推广中心为骨干的师资队伍。
湖南省充分利用互联网,推广湘农科教云平台,将农业专家、基层农技人员汇集到线上,农民可随时随地在线咨询。省农委科教处处长蔡小汉介绍,系统可根据农民需求,精准挑选靠近当地、与产业相匹配的专家,及时指导,省时省力,深受农民欢迎。
目前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师资库入库教师6.4万人,其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占95%以上。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长冯志勇说,农广校要多方争取支持和资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基层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农民教育培训大体系、大格局。
扶持政策倾斜,让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新型职业农民是现代农业的主力军。据农业农村部统计,超过80%的新农人的创业项目集中在特色农产品加工、电子商务和乡村旅游等农村产业融合类项目。新型职业农民在新领域大显身手的同时,也遇到了新挑战。
陕西省凤翔县槐北村的张凌云是省里评定的高级职业农民,2011年她大学毕业后,返乡创业开办仔猪繁育场,遇到的第一个拦路虎就是技术。张凌云说,因为养殖技术不到位,创业之初大量仔猪死亡,第一年就损失了20多万元。
接着张凌云又遇到了经营管理上的难题——规模化养殖带来了畜禽粪便污染。她本意是带领乡亲们致富,却因环境问题引发大家不满,她心里很着急。“在一筹莫展之时,我参加了县里开办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把烦恼反映给了老师,经过培训,我了解到生态循环是现代养殖的必然趋势。”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张凌云的养殖合作社升级为农业公司,她按照生态养殖的理念,建设了良种母猪繁育场、设施蔬菜基地、生物有机肥加工厂等,变粪为宝,让公司有了新的盈利点。“农广校不仅提供培训,更提供全程指导和服务,我可以实时通过微信群向老师请教问题,结识了一批专家和同行。”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可能一蹴而就。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常务副校长向朝阳说,应分层分类开展教育培训,不仅仅是办培训班、请专家办讲座,还应建立长期跟踪机制,并针对用地、资金、技术等难题,为他们提供更多帮衬,真正解决农民实际问题。
河南省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套餐”。河南省农业厅厅长宋虎振介绍,针对资金难,河南设立100亿元农民工返乡创业投资资金、60亿元创业担保贷款,支持保险机构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优质保险服务,降低农民经营风险。
不少地方探索增强农民的职业属性。上海市金山区对取得新型职业农民证书的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实施社保缴费补贴激励,个人缴费部分的80%由财政补贴,每月人均补贴1000元左右。苏州市与农业院校联合办学,选择符合条件的农民,开展学历化、职业化的“订单式”培养。
张桃林说,引导土地流转、产业扶持、金融保险、人才激励、社会保障等扶持政策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扶上马再送一程,让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天诚土地规划设计z)
新浪博客 | 网易博客 | 搜狐博客 |
新浪微博 | 微信平台 | 腾讯微博 |
|
部分文章和图片源于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内容仅供参考,
不确保文章的准确性,如有侵犯权请告知,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