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行业信息 >> 行业动态
“农地入市”唤醒沉睡土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录入时间:2016-09-30 14:53:31 点击:
“两年多前,我就看中了这个镇属的废弃厂房,想把它改造成民宿。可是,没有土地使用权,既没法重新建设,也没法改变用途,最后只好放弃。如果不是‘农地入市’改革,我这个创业计划还不知道要等到何时才能实现。”在浙江德清县城开连锁酒店的赵建龙,如今在莫干山镇的仙潭村投入上千万元开始建造高端民宿。
赵建龙所说的“农地入市”,是指2015年德清县成为全国15个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县(市、区)。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国务院同意德清等地暂停实施部分土地法律条款,在符合规划、用途管制和依法取得的前提下,允许对存量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在使用权出让、租赁、入股等方面,实行与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同等入市、同权同价。
试点以来,德清摸索形成了一套入市工作法。在入市途径上,主推“就地入市”和“异地调整入市”两种途径;在入市方式上,主要采用农村群众普遍乐意接受的“出让”和“租赁”两种方式;在交易形式上除主推招拍挂的公开交易形式外,还允许协议形式;在入市用途上,明确了“工矿仓储”和“商服”两种用途;在调节金收取上,采用了“按类别”“有级差”两种收取标准,从而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打下了坚实基础。
当地政府也同样高兴。莫干山镇约有镇村两级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300亩,以仙潭地块的成交价50.66万元/亩计算,意味着该镇拥有1.5亿元的“宝藏”。“农地入市”产生的收益,将极大地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事业发展。据悉,全县符合就地入市条件的地块有1036宗、面积5819.01亩。
这一改革使得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由“死产”变“活权”,唤醒了一块块“沉睡”的农村土地。土地由“账面资产”变成了现金流,有效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例如新市镇宋市村今年的“美丽乡村”建设有一系列“大手笔”要投入,“农地入市”新增的691万元集体收入使该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底气十足。
集体经济壮大的同时,农民也收获了丰厚的改革红利,权益更有保障。在洛舍镇砂村一块20亩的土地上,一个集精品酒店、休闲旅游、商务办公于一体的商旅综合体项目正在建设。据砂村党支部书记、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董事长胡金璋介绍,经过村民代表大会表决同意,砂村从这20亩土地的入市收益中拿出615万元入股商旅综合体项目,每位村民都是股东,今后每年都能拿到分红。
与此同时,德清县还积极探索异地调整入市办法,将分散的零星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跨区域调整集中入市,集约利用这些原本不利于引进发展好项目的地块,优化农村生产力布局,推动多个集体组织实现“共同富裕”。目前,已根据镇、街道的块状经济特点,规划了总面积约7000亩的7个集中入市区块。
从德清县国土部门获悉,到目前为止,全县已入市66宗地共511.79亩,成交金额1.29亿元,集体经济组织获得收益1.03亿元;抵押地块18宗,抵押品估值4570万元。极大地激发了“农民保障更有力、集体资产更壮大、产业结构更优化、基层治理更有效”的四重红利。(天诚规划z)
新浪博客 | 网易博客 | 搜狐博客 |
新浪微博 | 微信平台 | 腾讯微博 |
|
部分文章和图片源于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内容仅供参考,
不确保文章的准确性,如有侵犯权请告知,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