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行业信息 >> 行业动态
“五个坚持”+“五个始终”全力保障粮食生产稳产保供
录入时间:2022-03-30 14:35:53 点击:
近年来,菏泽市定陶区认真贯彻落实“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新粮食安全观,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多措并举,周密部署,全力保障粮食生产稳产保供,实现了粮食十二年连年丰收。
一、坚持高位推动,始终将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摆在重要位置。
一是着力在工作推进机制上下功夫。区级成立粮食稳产保供工作领导小组,完善工作机制,细化责任分工,明确具体责任人,层层压实责任,确保此项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成效。镇街召开粮食稳产保供工作会议,成立相应的工作领导和技术指导小组,实行村支书和包村干部包地块责任制。
二是着力在完善考核机制上下功夫。制定工作实施方案,粮食稳定年度考核细则,明确任务目标,定期调度工作落实情况,建立工作台账,督促按期整改,严格按计划落实各项工作,实施党政同责,工作完成情况与年度考评挂钩,确保事事有人管,件件能落地。
三是着力在资金保障机制上下功夫。积极争取整合财政资金32000万元,设置专项资金,用于粮食稳产保供基础设施、设备等实施,确保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二、坚持模式创新,始终将“藏粮于地”作为稳产的重要手段。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实施“藏粮于地”战略的重要举措,持续向改革要动力、以创新激活力,运用发展视角、改革思维、制度手段,积极探索高标准农田建管一体化新模式,实现了增产增效不增水,筑牢了粮食生产的坚实根基。定陶区在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会议上作了典型发言,“建管一体化”模式入选菏泽市改革试点。
一是创新“建管一体化”机制。从源头开始,将高标准农田管护纳入工程建设的组成部分,将质保期规划为“质保期+管护期”15年,采取前5年管护费用为不可竞争不可调整费用,约束中标企业参与后期工程运行管护,后10年采取企业收费管护,根据前5年管护情况及受益群体意愿,对能实行市场化运营的工程,原则上实行“以工程养工程”办法,引导企业与受益群体达成共识,签订后10年的管护协议。
二是创新群众参与机制。充分发挥受益群众主体作用,采取“井长制”“路长制”“桥长制”等长效建管机制,从受益群众中推选责任心强、会操心的人当井长、当路长、当桥长,全程参与项目建设管护全过程,自2019年以来累计配置井长196人、路长98人、桥长98人,每年对井长、路长、桥长的工作情况进行考核,对工作优秀的优先考虑入党,优先推荐进入村领导班子。
三是创新物业化运营机制。成立定陶润田灌溉服务中心,对“十二五”以来,质保到期的项目,由中心对农田机井统一运营、管护、维修,通过开展水价改革,解决中心运营经费,有效保障了项目长期发挥效益,农田亩均次灌溉用水节约40方,亩均灌溉成本降低40%以上,达到了“省时、省力、省钱、省工、增产、增效”的良好效果。
三、坚持科技先行,始终将“藏粮于技”贯穿粮食生产全过程。
一是推广良种工程+良种补贴模式,保障粮食产量质量双提升。大力实施良种繁育工程,改良创新作物种质、选育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玉米新品种10余个,主要优良品种有登海618、华良年年78、胜丰1号、yf3240;推广小麦优良新品种主要有济麦22、鲁原502、济麦44、太麦198,实现全区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8%以上,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全区小麦良种补贴实行种植面积全覆盖,良种推广65万亩,其中粮食绿色高质高效项目辐射区优质强筋小麦面积5万亩。通过良种推广实现小麦、玉米亩均分别增产8kg、5kg。
二是推广数字农业种植模式,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实施万亩小麦数字基地建设,建设有“天空地一体化”遥感监测系统、大田农机智能装备服务系统、水肥一体化智慧管控系统、大田物联网监测系统、数字农业科技管理服务中心建设、基地基础网络建设和数字应用推广基地水平提升7个项目。建设规模为1万亩,打造示范区,为整县制推进提供样板区。通过智能化升级改造,小麦亩产增加50公斤。
三是推广粮食生产技术服务全覆盖模式,保障农民科学种植。2022年根据全区苗情,制定出台《定陶区2022年小麦春季管理技术建议》,成立领导小组和专家指导组,深入开展“科技壮苗”行动,制定印发《定陶区冬小麦科技壮苗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细化分工,分组包镇,责任到人,开展作物苗情、墒情、灾情和病虫情况调查,分类提出管理措施和技术要点。目前已开展技术指导1200余人次,确保技术进村入户到田,累计技术服务面积达到60余万亩。
四是推进绿色防控生产模式,保障绿色兴农。充分利用冉堌镇、南王店镇、马集镇、张湾镇等镇街布设的13盏专用高空杀虫灯和1660套草地贪夜蛾性诱捕器等绿色防控技术抓好布防任务。以病虫害统防统治为抓手,购进大型喷药机械12台,无人机30台,实现全区主要农作物统防统治面积达60%以上,达到高效、省时、便捷、费用低的效果,减少了农民朋友的负担,为绿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四、坚持服务导向,始终将社会化服务发力点放在水平提升上。
一是成立多元化服务组织。建立了以区、镇农技推广服务机构为主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补充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全区共成立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233家。其中,运营情况良好并纳入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系统的有46家。全国统防统治星级服务组织1家、省级社会化服务组织6家、市级3家、区级1家。实现了全区种植户全覆盖。
二是创新服务模式。建立了以区、镇农技推广公共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公益性服务模式,探索政府购买服务,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有偿服务等多种模式,社会化服务组织服务范围包含了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的耕、种、防、收重要环节。社会化服务从业人员1798人,服务营业收入达到5099万元 ,其中服务小农户营业收入为3987万元,占服务营业收入的78.2%,对推进农业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是增强服务能力。依托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实施,带动小农户种粮的积极性,提高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服务能力和范围,逐渐从病虫害统防统治、代耕代收等服务,向产品营销延伸,探索提供“菜单式托管”或“订单式托管”服务。2021年农业生产托管耕、种、防、收四个环节面积为217.35万亩次。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对象数量达到11.40万个,服务小农户的数量达到10.04万个,占托管服务对象数量的88.02%。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有效推进了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绿色化的高效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补齐了现代农业的服务短板,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力助推共同富裕。
五、坚持宣传引领,始终将惠农政策着力点落在农民心坎上。采取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开展宣传培训工作,主要宣传农民关切的种粮农民直补、农机补贴、政策性农业保险等惠农政策,提高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在区级以上电视台、新闻报道200多次,拍摄粮食生产管理、运营专题片30余期,开展专业技术指导10000余人次,开展科技下乡,走村入户、田间地头指导群众30万余人次,发放明白纸10万余张,有效提升了群众种植技术水平,逐渐使农民成为懂农业、爱农村的专业人才。(天诚土地规划设计z)
新浪博客 | 网易博客 | 搜狐博客 |
新浪微博 | 微信平台 | 腾讯微博 |
|
部分文章和图片源于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之目的为传递更多信息,
内容仅供参考,不确保文章的准确性,如有侵犯权请告知,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