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行业信息 >> 行业动态

发达的交通运输体系是新型城镇化有力的支撑

录入时间:2014-04-03 11:28:17 点击:
 
山东天诚国土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信息报道:
  3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简称《规划》),这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城镇化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规划》突出强调,要“强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支撑”。提出,“完善综合运输通道和区际交通骨干网络,强化城市群之间交通联系,加快城市群交通一体化规划建设,改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对外交通,发挥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对城镇化格局的支撑和引导作用。”
新型城镇化交通运输系统
  如何理解《规划》对交通运输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如何推进并加快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相适应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在建设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本报特别邀请相关专家对此进行深入解读。
  城市的诞生是人类文明形成的重要标志,城市发展史也是人类文明史。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化和人口的增长,经济和人类活动在空间上聚集成为一条普遍规律,正如著名城市学家科特金在其《全球城市史》中所言:人类最伟大的成就始终是她所缔造的城市,城市代表了人类具有想象力的恢弘巨作。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格莱泽在其著名的《城市的胜利》中作了这样的判断:城市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与最美好的希望。
  从1978年到2013年,我国城镇化率从17.9%提升到53.7%,已拥有星罗棋布的658个大大小小的城市。高速的城镇化推动了我国过去35年来前所未有的经济转型,城镇化为经济高速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近期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是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实施《规划》,开辟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最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世界银行联合完成的报告《中国:推进高效、包容、可持续的城镇化》指出,中国逐渐融入全球经济,不断壮大的全球经济需求拉动了中国经济增长,制造业和基础设施的投资重塑了中国的经济地理。我国已步入上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具有成为高收入国家的良好条件。根据人均收入的增长趋势预计,到2030年,城镇化率有望达到70%左右。管理好城镇化发展的轨迹,城市地区将提供有效的要素市场,并通过释放集聚效应继续推动经济转型和生产率提高,促进创新和新观念的涌现,通过不断增长的中等收入群体扩大内需,为服务业发展提供空间,节约能源、土地和自然资源。可以说,高效、包容、可持续的城镇化将成为我国实现发展目标的重要助推器。
  由于持续20多年的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以及长期以来的对外开放,中国的城市与世界其他地区以及国内其他城市的联系更加紧密。这为实现高效的城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集聚效应和专业化能够显著促进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增长。众所周知,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服务性产业,是联系地理空间和社会经济活动的纽带,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对交通运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使命和新的要求,交通运输业也将为支撑和保障新型城镇化建设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综合运输通道是从总体上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城镇规模结构的基本骨架
  《规划》明确,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分工协作、以大带小的原则,发展集聚效率高、辐射作用大、城镇体系优、功能互补强的城市群,使之成为支撑全国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平台。构建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以相关城市群和节点城市为依托、其他城镇化地区为重要组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综合运输通道布局作为基础性前提条件,与城镇化战略格局相辅相成,与城镇化发展成为有机的整体。
  综合运输网络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城市群崛起的全面支撑
  我国东部的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城市群,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增长极。在中西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地区,加快城镇化进程,培育形成新的增长极,将促进经济增长和市场空间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梯次拓展,推动人口经济布局更加合理、区域发展更加协调。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特别要求,把培育新的区域经济带作为推动发展的战略支撑,要谋划区域发展新棋局,由东向西、由沿海向内地,沿大江大河和陆路交通干线,推进梯度发展。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以海陆重点口岸为支点,形成与沿海连接的西南、中南、东北、西北等经济支撑带。实施差别化经济政策,推动产业转移,发展跨区域大交通大流通,形成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规划》强调,东部地区城市群必须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和空间结构优化。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要以建设世界级城市群为目标,发挥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引领作用。东部地区其他城市群,要全面提高开放水平,集聚创新要素,提升国际竞争力,要统筹区域、城乡基础设施网络,深化分工协作和功能互补,加快一体化发展;在中西部重点开发区域,要加快产业集群发展和人口集聚,加快培育成渝、中原、长江中游、哈长等城市群,使之成为推动国土空间均衡开发、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完善基础设施网络,健全功能完备、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强化城市分工合作,提升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依托陆桥通道上的城市群和节点城市,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推动形成与中亚乃至整个欧亚大陆的区域大合作。
  牢牢把握综合运输体系 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
  《规划》要求,要完善综合运输通道和区际交通骨干网络,强化城市群之间交通联系,加快城市群交通一体化规划建设,改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对外交通。到2020年,快速铁路网基本覆盖50万以上人口城市,普通铁路网覆盖20万以上人口城市;国家高速公路基本覆盖20万以上人口城市,普通国道基本覆盖县城;民用航空网络不断扩展,航空服务覆盖全国90%左右的人口。在实现这些目标的过程中,综合运输体系的承载能力将逐步增强,交通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将进一步适应城镇化建设的需要,对城镇化格局的支撑和引导作用将得到充分的体现。
  突出重点 切实完成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是完善城市群之间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依托国家“五纵五横”综合运输大通道,加强东中部城市群对外交通骨干网络薄弱环节建设,加快西部城市群对外交通骨干网络建设,形成以铁路、高速公路为骨干,以普通国省道为基础,与民航、水路和管道共同组成的连接东西、纵贯南北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推进跨区域互联互通,促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二是构建城市群内部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在城市群内部建设以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为骨干,以普通公路为基础,有效衔接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多层次快速交通运输网络。提升东部地区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一体化水平,建成以城际铁路、高速公路为主体的快速客运和大能力货运网络。推进中西部地区城市群内主要城市之间的快速铁路、高速公路建设;三是建设综合交通枢纽,包括一批综合客运枢纽和综合货运枢纽。依托综合交通枢纽,加强铁路、公路、民航、水运与城市轨道交通、地面公共交通等交通方式的衔接,完善集疏运系统与配送系统,进一步促进客运“零距离”换乘和货运无缝衔接,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四是积极引入公交导向发展(TOD)模式,加大力度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构建以公共交通为主体的城市机动化出行系统,积极发展快速公共汽车、现代有轨电车等大容量地面公共交通系统,有序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强化交通综合管理,有效调控、合理引导个体机动化交通需求。推动城市各交通方式信息共享,加快城市公共交通“一卡通”服务平台建设。
  加强统筹协调 落实交通运输服务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工作
  一是按照《规划》要求,积极参与国家城镇化工作协调机制,明确职责,落实任务,深化改革创新,完善政策措施,研究制定行业实施方案;二是在《规划》指引下,研究制定面向新型城镇化的交通运输发展中长期战略构想;三是着眼于新型城镇化,部署启动“十三五”交通运输规划编制思路研究,做好与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流域规划、生态环境规划等的衔接;四是抓紧完成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交通运输规划,推进孟中印缅、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专项任务,按计划提出长江经济带、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首都经济圈等区域交通规划成果,布置主要城市群综合运输体系规划;五是与地方联手协同,推进综合运输体系规划建设,围绕新型城镇化主题做好“四个交通”实践与创新城市、智慧城市、低碳省市试点工作的结合;六是利用好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合作平台,借鉴成功经验,学习先进技术,系统开展交流合作。
  到2020年:
  民用航空网络不断扩展,航空服务覆盖全国90%左右的人口;
  快速铁路网基本覆盖50万以上人口城市,普通铁路网覆盖20万以上人口城市;
  国家高速公路基本覆盖20万以上人口城市,普通国道基本覆盖县城。
    山东天诚国土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成立于 2004年,是全国首批土地规划甲级资质单位、中国土地学会 会员单位,专业提供高标准基本农 田建设、农田水利、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最优规划设计方案。公司立足山东、面向全国,行业涵盖国土 、水利、财政、农业、农业园区、家庭农场等行业,业务范围包括土地整治、土地复垦、土地规划、 地籍测绘、工程测量、房产测绘、农田水利规划设计、农业综合开发规划设计等。
    网站:http://www.sdtcghy.com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历山路146-2号
    电话:0531-80989126/9133
    传真:0531-80989126
    邮编:250014
    人力资源:hr@sdtcghy.com
    商务合作:bd@sdtcghy.com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平台
\
\
\
 

  部分文章和图片源于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内容仅供参考,
不确保文章的准确性,如有侵犯权请告知,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