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行业信息 >> 行业动态
土地整治变荒地为宝地 鼓起农户的腰包
录入时间:2020-11-13 14:57:01 点击:
连日来,初冬的暖阳下,重庆市巫溪县胜利乡健农村水田坝百亩巨菌草基地里,一片繁忙的景象。农户正忙着收割、打捆、粉碎和打包牧草,一摞摞打包好的牧草整齐地叠放在地里,等待着送往就近的畜牧养殖场。“此次收成在200吨左右,保守估计收入在10万元以上。这已经是今年的第二轮收割了,按照租地和务工的费用算,农户今年就这一项平均收入就在5000元以上。”驻村第一书记汪兴建介绍。
用心用情真帮扶 齐心协力治撂荒
胜利乡健农村是胜利乡6个贫困村之一,全村共308户,1217人,其中贫困户61户,228人。自脱贫攻坚以来,健农村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整合、集团帮扶等,全村基本实现脱贫,并逐步迈入小康之路。然而,位于健农村5社的水田坝依然是村社干部和村民心中的“一根刺”。
水田坝耕地面积约100亩,因经常漫水而得名。特别是夏季汛期,由于坝内沟渠堵塞,水流不畅,雨水多的季节里农作物经常被淹没,造成收成锐减,甚至没有收成。因此,种地的人也越来越少,到最后草比人高,灌木丛生。
2019年,在驻村第一书记汪兴建的努力下,从重庆市教育帮扶集团争取到对口帮扶专项资金20万元,用于水田坝土地整治,并于2020年3月8日完工并投入使用。
下定决心求发展“三耕”模式显成效
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撂荒土地该如何“返青”?一直是困扰农村发展的问题,为解决发展困境,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帮助农户增收。2020年初,健农村村支“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在优先满足村民自种的基础上,经过多方咨询、查阅资料、反复推敲,推出了“代耕”“寄耕”“转耕”三种耕种模式,并与大户签订合作协议。三月初,水田坝完成首轮播种,八月初,完成第一轮收割,当季收成产值达万余元,百亩撂荒地变身“致富田”。
“成片代耕”。农户以一年免租形式将撂荒地交给村集体代耕种植农作物,从第二年起,村集体按照流转土地行情,向农户支付土地流转费用。期间,若农户想收回自种可随时与村集体对接。此举,扭转了近百亩土地长期撂荒的局面。种植大户唐成清表示:“在荒地完成土地整治的基础上,我们种植巨菌草相当于‘拎包入住’。代耕模式是治理撂荒地的新方向,我非常看好这种模式,周围农户反映也比较好。我相信只要坚持下来,好日子还在后面。”
“集体寄耕”。由村集体牵头,把流转的土地交由种植大户承租,实行统一育苗、施肥、管理、销售。农户以一年免租形式将撂荒地交由村集体或业主开荒、修机耕道、培育牧草等基础设施;第二年开始,村集体和土地使用权人将根据合约分别获得4500元/年的集体经济管理费用和300元/亩的土地租金。
“产业转耕”。首先由农户自愿与村集体签订《土地委托流转合同》,将土地交由村集体流转、承包、使用;其次,村集体与承包土地业主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并按照一年的土地流转费用收取保证金。业主不再单独与农户协商和签合同。此举,不仅方便了业主发展产业前期工作,也让农户吃下“定心丸”。
“经过大力整治,以前的杂草荒地变成了绿油油的草场,让人心情舒畅。”农户王洪德高兴地说:“现在不需要出远门,就可以在牧草基地就近务工,除能照顾一家老小外,每天还有80元的务工收入。”(天诚土地规划设计z)
新浪博客 | 网易博客 | 搜狐博客 |
新浪微博 | 微信平台 | 腾讯微博 |
|
部分文章和图片源于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 ,之目的为传递更多信息,
内容仅供参考,不确保文章的准确性,如有 侵犯权请告知,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