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行业信息 >> 行业动态
莒县库山乡农土地流转大力发展药材特色种植
录入时间:2019-11-29 09:45:45 点击:
走进库山乡解家河村,新建的水泥路面直通家家户户;村民家房前屋后干净整洁;平整开阔的广场上,一面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墙引人注目……一幅清新美丽的新农村画卷尽收眼底。“道路更宽敞了!村子更漂亮了!环境更整洁了!”乡亲们为乡村振兴战略取得的成效频频点赞。 “土地活、全盘活,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产业振兴的基础是土地,我们把土地流转、集中、再流转与整治、挖潜、规模经营紧密结合、统筹推进,做活土地大文章,整出了发展空间,治出了美丽环境,改出了蓬勃发展的乡村新风貌。”库山乡党委书记柴松波说。近年来,库山乡用足用活土地政策,大胆推动土地集中流转,大力实施“乡村再造”工程,土地综合整治、整村易地搬迁和土地增减挂钩全面推进,并在土地集中流转基础上大力发展中药材、黄烟、桑茧等特色农业,建立了以合作社为主体的现代农业规模化经营模式,成为国家级中药材生产基地、山东省最大的优质中药材集散地。
精准施策推动大流转大整治“库山乡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多,占青壮劳力的40%以上,在家人员基本是“386199”(妇女、儿童、老人),半数以上的农户因老人年迈体衰难以承担繁重的农业生产劳作任务,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农田撂荒抛荒。”谈起过去库山乡土地效益低、碎片化的现状,一直在基层担任乡经管站长的孙延科说。为了让老百姓挪出穷窝,搬进新房,库山乡下了苦功夫。工作人员走村串巷逐户进行统计,挨家挨户上门征求意见,了解群众真实意愿,做细做实基础工作。在上门走访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还做好“宣传员”,用大白话讲政策,让群众充分认识到做活土地文章的重要性,激发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凝聚起最广大群众的意志和力量,为实施土地整村大流转大整治营造了浓厚的群众基础。“摸底后,我们发现很多村庄多年未进行规划,村子小、乱、落后,房屋低矮,道路泥泞,‘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现象普遍存在。”乡长于万兵说,随后库山乡党委政府组织召开开乡、村两级全体党员干部和村民代表大会,仔细讨论研究征求各方意见,制定出严格详细的搬迁方案,通过公开宣讲政策,公开评议对象,公示评议结果,把知情权、评议权、监督权交给群众,在搬迁对象识别上下足“绣花”功夫。最终确定把小库山、大福照和大库山三个省定扶贫重点村,整村搬迁至乡驻地。“村党支部牵头,俺们就没啥顾虑了。虽然有点不舍,但是我们相信党委政府。搬迁后,全村村民都非常高兴。随着周边产业的发展,村民的生活会越来越好。”在大福照村,村民宋宜民告诉记者。在搬迁过程中,库山乡坚持公平公正,让利于民。成立30人评估小组,秉持公平公正公开、科学评估、让利于民的原则,坚持一把尺子卡到底,对项目区内房屋结构、性质面积、树木种类规格等地上附属物,统一摸底丈量登记,接受监督,打消村民的顾虑。通过“四议两公开”等形式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最大限度满足群众要求。
联动推进实现土地集中与挖潜就在前不久,马克江家里的3亩地还是一片高低不平、肥力贫瘠的“低产田”,现如今,荒坡整理成了良田——田成方、管成网、路相通,农田建设格局已成雏形。“孬田”怎么就变成了“良田”?库山乡开展全乡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结合各村的实际,探索“土地整治+精准扶贫”、“土地整治+乡村底蕴”、“土地整治+山水林田湖草”三种模式,通过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改造荒山荒滩、中低产田,改良土壤,建成集中连片、高质量、高标准基本农田。累计完成3万余亩土地综合整治,惠及37个村,新增耕地面积5400亩,村集体平均增收4.5万元。不断加大开荒护坡、增设灌排、防治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先后完成硬化道路20336米,极大方便了农民耕种;建设泵房11座、蓄水池9个,铺设管道9922米,水库清淤7座,砌块垒砌115.5万块,架设电路7925米,水利设施实现全覆盖,彻底改变了过去靠天等雨的局面。项目的实施有效解决了地形复杂、耕地细碎化和田坎系数大等突出问题,增加了耕地面积,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达到了集中连片的整治效果,为规模化发展中药材、黄烟、桑蚕、果蔬等特色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50平方米的新房,三室两厅一厨一卫,太阳能热水器、煤气灶、抽水马桶等一应俱全。尽管家具旧了一点,但整体干净整洁,这是小库山村董振永的新家。曾经的小库山村土地贫瘠,水源短缺,人居条件差,农业基础薄弱,属于典型的产业空白村。对众多生活在这里的村民来说,走出大山是他们最大的愿望。整村搬迁后,村民们彻底告别了靠天吃饭、喝雨水走山路的历史。已经住下的村民,脸上都带着笑,直说新房子不仅交通更方便,还拉近了邻里关系。库山乡先后完成总投资1.9亿元,对小库山、大福照和大库山实施整村搬迁,涉及964户、约2300口人,共建设青年二层安置房801套,老年房144套,圆了贫困村老百姓几代人都没有实现的住楼梦,彻底转变了农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村民搬迁后,对原村旧址进行拆迁,对腾出的土地进行整理复垦,有效增加耕地面积。库山乡还大力实施土地增减挂钩。探索把增减挂钩工作与乡村建设相结合、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与增加村集体收入相结合、与农村宅基地专项清理整治相结合,经过充分论证,选择地处乡村结合部、班子强、有强烈发展愿望的万家山、大福照、崖下、马家官庄四个村为试点,组织219名党员干部实行包人包户,做好具体工作,现场有了“主心骨”,激发了群众“推倒残破旧房子、腾出良田兴产业”的积极性,完成拆旧房屋5453间,涉及1183户3645人,新增720亩建设用地指标,价值1.8亿元。
统筹整合规模化经营效应凸显走进库山乡中药材基地,装满丹参、黄芩的车辆,带着丰收的喜悦来来往往。自农历十月开始,库山乡35000亩中药材丹参、黄芩陆续进入收获期。各路商贩蜂拥而至,田间地头、农舍院落“变身”蔚为壮观的中药材收购交易和分拣加工的“主阵地”,成为药材之乡的一道独特风景。 分拣、打包、装车……大库山村民马德才忙得不亦乐乎。他在空闲时间搞好中药材运销生意的同时,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又在自家一亩多的大田,育上了中药材丹参苗子,预计明年春天,他家仅苗种销售收入一项将达1.8万元左右。 双泉村现有196户,600口人,根据本村党员干部年轻化、知识化水平较高,同时都是生产经营能手和大户的实际,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示范引领作用,由员干部挑头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先后成立了中药材、黄烟、桑蚕三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分别由有技术经营优势的三名党员干部出任合作社理事长,把全村群众统一纳入合作社。合作社的成立,让过去零星分散的经营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初步实现了统一规划种植、统一生产经营、统一采收销售、统一收益分红的“四统一”模式,2018年,全村亩均收入5000元以上,村集体增收18万元,同比降低生产成本60%,亩均增收800元。同时,通过减少了农药使用量,大力倡导使用有机肥,既降低了成本、提升了效益,让农业发展进入了良性发展轨道。 工商资本注入合作社,小农户成“大股东”。以龙泉峪村为样本,实施“工商资本+合作社”模式运营。该村与莒县志强石业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合作社,农民以土地入股,成立种植合作社、农民工协会,并与企业签订兜底协议,企业控股80%,村集体与村民占股20%,整村流转土地和荒山2300亩栽植桃树。以三年(盛果期)为界,盛果期前,企业每年给村集体30万元、进行效益兜底。盛果期后,村民、村集体与企业按比例进行分红。 “山上这些桃树可是俺们的长期‘饭票’。”村民万之军说,除了分红,一年下来,光在桃园干零活年收入就到了20000多元。村民身份转变为企业股东和雇工,龙泉峪村企业与农户成立合作社的种植模式,通过发展果品种植、乡村采摘旅游,走工商资本发展现代农业的新路子,既解决传统农业中资金不足、品种不良和产品出口不畅的问题,又增加了村民的收入,流转前亩均收入900余元,现在最高亩收入达到过去的近六倍。以解家河为样本,库山乡还实施“工商资本+产业园”模式运营。由志强石业有限公司出资整建制流转土地3200亩,建成解家河特色产业四季生态采摘园,由企业成片管理农村土地,缩小土地管理单元格,用工业的生产经营模式管理农业,对土地、基础设施、品种、技术、投入、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真正实现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科学化、有机化种植管理。企业每年支付村集体6.5万元作为村集体的保底收益,用于村贫困户脱贫,贫困户优先获得打工的权利,不用背井离乡就能领取股金+工资的双分子钱,村民土地产出效益猛增,平均亩增加收入4000余元,开辟了产业扶贫新路径。 “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我们认真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充分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确保群众土地流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柴松波说。(天诚土地规划z)
新浪博客 | 网易博客 | 搜狐博客 |
新浪微博 | 微信平台 | 腾讯微博 |
|
部分文章和图片源于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内容仅供参考,
不确保文章的准确性,如有侵犯权请告知,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