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行业信息 >> 行业动态
开州区连续20年开展农田水利“百日战役”为乡村振兴添活力
录入时间:2018-08-16 11:08:18 点击:
我区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境内以山地和丘陵为主,人均水资源量占比低于全市。由于大山阻隔和水利设施短板,区域间供需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较为突出,部分地区一度“靠天吃饭”。对此,我区始终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头号工程来抓,连续20年在全区开展冬春农田水利“百日战役”。
凿山修渠堪比“愚公移山”
“周家南北两条河,中间一个空壳壳;挑水要爬十里坡,洗澡要到沟沟河。”这是河堰镇周家村人人都会念的口头禅。周家村以前是一个不足1000人的小村子,特殊的喀斯特地貌使得整座山没有一处水源,当地人叫它“空山”。由于土地保不住水,几乎家家户户的房顶都用水泥砌成池子,蓄着天上落下的雨水,当地人把它叫做“天板水”。
在离周家村北边10多里地的对面山坡上有一座水库,是老村支书20年前带着大伙儿修建的,然而,万丈绝壁“猴儿岩”挡住了周家村水路。村民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在绝壁上开凿“生命渠”,2004年,一条长7200米的周家大堰建成。如今,这个小山村正慢慢富裕起来。
同样,在温泉镇金霞村,100多名村民自发修建了一条长近7000米,最宽处约1米、最窄处约60厘米的人工渠。“以前,这条水渠能满足金霞村1组、2组、3组,双龙村11组、12组共1000多人的生活用水及农田灌溉。如今,虽然村民陆续搬到镇上或城里,金霞大堰仍清流涓涓,滋养着村落人家。”当地村民说,这条渠浸透了先辈的心血,喝着这甘甜的泉水,实在舍不得离开这里。
“除了政府每年给予一定的维修补助外,我们还义务出劳整治渠道,不能让它败在我们这代人手里。”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些治水故事,正激励着一代代开州人继续奋斗,矢志治水管水兴水。
从“靠天吃饭”到“旱涝保收”
我区有20363口山坪塘,由于各种原因,均不同程度存在病险。2013年以来,全区按照“因地制宜、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要求整治山坪塘,投入5亿余元,整治山坪塘10702口,惠及20余万群众,累计新增、恢复蓄水能力1605.3万立方米,深挖、清淤扩容107.1万立方米,新增恢复灌面14.33万亩,让农民真正实现了从“靠天吃饭”到“旱涝保收”。
“有一年,近两个月没下雨,地里干得裂开了缝,眼看一年的汗水就要白流了。”60多岁的村民陈代平回忆说,一家人每天急得睡不着觉,想方设法到处找水,后来跑到很远的地方挑水灌溉,“如今,村里每口山坪塘都蓄满水,就算遇到天旱,用水也不成问题。”(下转2版) “以前我们用水不方便,一家人的衣服换得不勤,不是不爱干净,是没有爱干净的条件。”周家村村民说,夏天汗水把衣服打湿了,吹干后又穿,冬天硬是穿得不像样才洗一次。现在,自来水管安到家门口,全家干净卫生了,身体和精神也好很多。
打好生态环境保护攻坚战
凿山修渠,串珠成网,润泽田园……我区通过多渠道补齐水利设施短板,有力助推了我区乡村振兴和高效农业发展,连续10年荣获“全国种粮大县”称号。
“我们抓住关键问题,精准制定措施。”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盯紧难点补短板,实施水利“三年会战”,开工建设大型跳蹬水库、水竹沟水库、上游水库等10座水库,解决工程性缺水短板;统筹实施水利扶贫行动和深度贫困乡镇水利脱贫攻坚行动,不让一个贫困群众“因水”掉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巩固提升11.3万农村居民饮水,新增改善灌溉面积10万亩,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48万亩,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9平方公里,防洪治理中小河流38.8公里。
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称,在补短板的同时,我区紧扣热点强“主板”,依托1393名河长,推动“水浑”“水脏”治理,抓好“防洪与改善水质、修复生态,水系整治与滨河绿化、建设宜居环境”等工作,全力打造3处水利风景区和30多处水利景观带。(天诚土地规划设计z)
新浪博客 | 网易博客 | 搜狐博客 |
新浪微博 | 微信平台 | 腾讯微博 |
|
部分文章和图片源于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内容仅供参考,
不确保文章的准确性,如有侵犯权请告知,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